11月23日,央视新闻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我国所有贫困县“清零”。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2020年11月23日,这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14亿人实现脱贫摘帽的日子;这一天,是14亿人进入小康时代的日子。在过去几十年里,农民为了解放、建设、发展,付出了血汗甚至是生命,几十年来,因为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农民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以至于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人口流失、乡村凋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捷报频传,脱贫事业稳步推进。这次各地摘掉贫困县“帽子”后,没有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不少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表示,消息公告的那一刻,最直观的感受是微信朋友圈刷屏,工作群里“大拇指满天飞”。除了欣慰,他们心中五味杂陈。
“精准扶贫”更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人力物力,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得切切实实帮到农民;还需要有信仰、有理想的人去扎根基层,去解决问题。自精准扶贫以来,已经有不少党员干部倒在一线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个巨大的胜利。今天起,中国再无贫困县!然而“清零”不是奋斗的休止符。
有的地方体恤干部辛苦,安排了轮休,而大家基本只干了一件事:回家看看。短暂调整后,他们仍将坚守岗位,继续提高脱贫的成色和质量。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为这种清醒认识以及永远在路上的勤勉点赞!在农村,有些事情,不能完全看经济效益,不要觉得投入那么多成本,那么多优秀干部,可能只是修了几条路,修了几条河,修了几座电灌站,教会了一家人怎么养小龙虾。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成本并没有“沉没”,它们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后面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更好的日子也还在后头。
农村永远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避风港,无论城市多么繁荣、工业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总有14亿人要吃饭的,吃饭就要靠种地、养殖,粮食、肉食不能完全靠进口,所以,让农民脱贫,让农民富裕,让更多的人去搞农业、搞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让种地的富裕,让种地的有尊严,至关重要。
2015年底,中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0万人。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不少扶贫干部认为,贫困县虽然“清零”了,但脱贫成果还需巩固与夯实。一方面,脱贫群众可能未“站稳脚跟”,新的返贫致贫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需严肃对待,相对贫困问题仍要着力攻坚。
如何求解这些问题?唯有继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来看,至少可从三方面加强。
首先是盘活用好扶贫资产。产业扶贫不是造一片基地,建一些圈舍就完了,关键要找准特色和定位,在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经营中不断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
其次,要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还得自己走。这需要村支两委将本土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工人培养起来,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农村落后的是知识、技术、基础建设、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整个市场环境。天下大同,是个美好的愿望。只有经济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就是消灭贫穷,共同富裕。
最后,还要不断消除精神贫困顽疾。在已脱贫群众中,仍有部分内生动力不足。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长远来看,仍要靠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改变思想观念,人们才有动力、也有能力,真正远离贫困的困扰。脱贫,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没有“回不去的家乡”,未来是“每个人都想去乡村”,那里风景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力发达、物产丰盛、人情淳厚;有产业,有技术,有教育,有医疗,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