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农村经济,那必定少不了讲农产品。农产品的特点是品类单一,季节性销售。个体农户需要轻量、灵活、低维护、账期短的电商平台,随时可用,用完即走,流量匹配基于本地且更精准,不会太少,也不会过多。

图片

对农户来说最头痛的是运营。农户又要劳作又要营销,还要维护多个平台,实在太辛苦。比如在农产品销售旺季也是一年四季最忙的时候,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实在没有精力。也不可能为了一两个月的销售期常年雇佣营销人员。


无论什么体量的农户,都会遇到现金流问题。以茶农为例,茶的生产周期是五年,茶树三年产茶,五年才开始大规模产茶,但是通常信用社提供的贷款最多只有三年,三年还不上钱,茶农就可能变成黑户,将来更难筹到钱。事实上茶农是有还贷能力的。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可以做“质押”,龙头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托组织抵押品和担保,比如存货、应收等都可以转化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能对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链提供一切险服务,也能促使这一产业链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实现担保的作用;进一步地,如果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结合,明确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的长期合约的有效性,则长期合约本身就是重要的担保和质押品。”

图片

这样有多少个品牌,就有多少个地方的大型融资渠道,可以形成一个长期的金融、保险互助关系,农村企业的利润也可以上去。

在“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下,农户贷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本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有长期合作,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有一套比较透明的信用体系,就可以以直接融资的方式来提供资金,例如直销银行跟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来代理农户融资。


农业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也需要政府支持。地方商人由于熟悉地方政策,和政府关系更紧密,地方农产品电商平台也许会有自己的发展机会。

对产量很小的小农户来说,真实世界中最完美的流量分发模式,也许是以前的集市。每周一两次,大小农户都可以带着自己的农产品来赶集,找个地方直接就能卖货,镇上市民都会来集市上逛。江湖艺人可视之为专业内容公司,他们带着锣鼓和猴子,吞剑喷火,徒手劈砖,靠免费的内容吸引人流,卖祖传秘方和跌打损伤膏药。所有人一起烘托起整个集市的价值。周边沉默不语卖货的人,也能得到人流的关注,而且流量匹配产量,全由自己控制,卖完了就收摊。

图片

传统集市的重要意义,是对每个人敞开,帮助小农户“很快卖光”农产品,“换两个活钱”。

在大的互联网平台,小农户有没有机会,还要看互联网精神的迭代。这些互联网公司,是否从一开始就接受、尊重并保护多样性,是否在产品设计上为每一位普通个体保留被看见的机会,并不断调整内容推荐算法以更好地呈现“多样性”还得另当别论。而对于新兴的农产品直播电商平台超拼网将会成为解决农产品痛点的刚需平台。